简省网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2

硬核!《人民日报》22年9月五十个金句

1、一直以来,从管鲍之交、挂剑之交,到刎颈之交、鸡黍之交……那些被歌颂的佳话,无不来自双方共同的经历、精神的互动,纵然萍水相逢也能一见如故2、一位作家如此形容数字时代的友谊:“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3、“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4、为了引流量、蹭热度,胡乱标示或过度标示商品价格标签,致使出现价格畸形等情况,是另一种形式的“标签刺客”。5、天地一体,乘组一心。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36、时下,民乐的网络直播让很多人找到俚语乡音、童年记忆,也让更多外地网友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的天籁之音,触摸并不熟悉的生活方式。7、这十年,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沈阳义勇”“杭州义警”“苏州蓝盾志愿者”“厦门百姓”“深圳深众”等一大批群防群治品牌,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整体防控格局。8、老行当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技艺的形成与沿革,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铢积寸累的世代积累。9、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10、父母、祖父母年轻时,看什么、穿什么、吃什么,可选方案并没那么多,变化周期也常受制于书报、电视的传播效率,可谓徐徐哉、悠悠然。想拗一把造型、追一次热度、领一回风潮,更依赖于口耳相传的口碑传播。11、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中国节,很诗意很灵性很国风,一提及就会牵出国人的万千乡愁,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中秋,更其如此,嚼上一角月饼,你才能咽下一年中最思乡的这缕月光。12、汉语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丰富而精练,博大而精微。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能担起表情达意的重任,也值得使用者一丝不苟地对待。13、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14、失去中秋滤镜的加持,月饼更像是一块高油高糖高脂的饼,吸引力可能大打折扣。15、这种“知识分享型”看展,让拥有相同深度爱好的陌生人得以互相熟识,互相欣赏,从知识“链接”逐渐扩展成情感“链接”。16、“夯实‘绿色家底’,留下‘生态银行’”,在山海之间奏响的绿色发展乐章,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音。17、如果说网球拍承载着王发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那么背篓则诉说着他与家乡的深深牵连。18、“燃”起来的,不仅是山里娃的自强不息,还有无数人汇聚起来的巨大力量。19、“一块(桨)板,串起的是人与运动,更是人与自然”“陆冲时,把节奏交给直觉,专心感受轮子在柏油路上的震动和衣角的风”……社交平台上网友的感受,诠释着这些城市户外运动的魅力。20、“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班车通到家门口,上学看病不用愁”……近年来,我国农村客运事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421、习近平总书记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2、科技成果转化在加速推进。仰望浩瀚寰宇,“嫦娥”奔月、“天问”落火、“羲和”探日,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浪漫遥想照进现实;逐梦万里海疆,“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深海探测装备,揭开海底世界神秘面纱;俯瞰神州大地,立体交通网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天堑变为致富通途;放眼广袤田畴,农技农机助力增产减损,中国饭碗端得更牢……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创新成果熠熠生辉,科技也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3、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24、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25、质量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出来的。26、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27、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广播剧被称为“耳朵里的戏”,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声音来塑造听觉形象。28、春种秋收,大地流金。有人说,以农业为基础孕育的中华文明,她的底色丰富多彩,但一定少不了秋收季节的这一抹金黄。29、路漫漫,且徐行,友好的骑行环境离不开城市心态的转变,离不开对“慢生活”的包容。时下的骑车,不再是出行的“别无选择”,而是绿色出行与全民健身的“主动作为”30、海克斯科技,原本出自网络游戏,指的是一种魔法与科技融合的顶尖技术,在相关短视频中则成了食物“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有网友表示;一段短视频,比唠叨了20年的妈妈管用,看了再也不想吃了。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531、文物多、人才少,“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亟待各方共同破解。问题是真问题,但解题的土层也在不断培厚32、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山河。33、2012年—2022年,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时间,充盈着伟大人民“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情,铺展着伟大国度“无边光景一时新”的盛世景象,书写着伟大时代“此卷长留天地间”的不朽诗篇。34、一竿翠竹撑起一县经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颗果子撑起一片产业……多地的积极探索证明,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是可以做到的。35、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36、新征程上,仍然有新的“雪山”“草地”等待我们去跨越,有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等待我们去攻克。37、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今天,创新要素正在中国每一寸土地上汩汩流淌。38、行进在大道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梦工厂”。千年小康梦、百年富强梦、飞天寰宇梦、蛟龙蹈海梦、奥运金牌梦、国产航母梦……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639、网上有个提问:“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一个高赞回答是:“管理情绪的能力,要压得住火、沉得住气。40、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41、依赖别人得到糖果或许很简单,但你得到的永远只是属于别人的糖果42、正如高手下棋时,会往后多看几步甚至几十步,提前想到对手的招数,并找到应对的方法。一个人只有想得够深入、看得够透彻,才能走得够长远43、钱七虎一直记着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着别人。”44、有网友说,奈何当时学业繁重,只顾着赶路,功利潦草地背记,竟没来得及窥探古人风骨,而今再看,篇篇意味深远,美感尽现,只觉能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是一件幸事。45、每一个求独立求自我的女性,也有几分木兰模样,从柴米油盐到诗与远方,她们要忠于自己实现自己,也要走过一个女人她自己史诗般的远征。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746、善良容易,难得的是,大难临头还选择善良。在任何境遇下,别轻易放弃,你拉自己一把,也就给别人机会来拉你一把。47、美,有什么用呢?常有精明的人这么精明地问。我也说不出它究竟有什么用,只觉得它忽然令你心跳,血脉的河流畅通无阻,肺叶的翅膀迎风欲飞,世界忽然新奇起来。这还不够么?48、“先贤以典籍为灯,照亮文化之路;今人借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何以中国?面对这个问题,就让我们用册册典籍为“是以中国”作答!49、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50、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8


硬核!《人民日报》22年9月十篇精选时评!中高考必备!

1、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 马祖云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02  

近日读一篇散文,有一段描写耐人寻味。在幼儿园绿地旁,稚嫩的孩子指着两株茂盛程度有别的桃树,感到疑惑:“为什么两棵树长得不一样呢?”老师略作思考,以“它们的根须长得不同”进行解答,继而阐释了“树靠根长,根深叶茂”的植物知识。看似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育人哲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培养与孩子成长之间,何尝不是根与叶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9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2、唢呐一响,“老铁”捧场 方梓祎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05

当传统民乐与直播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前不久,笔者在一个直播间中,看到七八位民间艺人正在朴素的舞台上为6000多名网友在线演出。唢呐一声震天响,打破了舞台的物理边界,通过网络震撼观众。直播间里,民间乐团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重焕生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一段时间以来,传承人断代、受众面较窄、创新后劲不足,是摆在不少传统民乐从业者面前的现实难题。拿唢呐来说,以前,它是婚丧嫁娶活动中重要的乐器。正如人们所说:唢呐一响,非喜即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易俗移,民乐团演出机会变少,加之更多年轻人走入城市、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看上去有些“土”的民间艺术,潜在受众逐渐减少。受新冠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的线下演出纷纷暂停,让传统民乐“雪上加霜”。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0


缺少演出,就要开辟新的舞台。短视频时代,乐手们带着一腔热爱走进直播间,让观众只消上下滑动手指,就能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表演。从线下到线上,带来的不只是舞台的变化。就观众而言,曾经一场面向几十上百人的演出,如今能吸引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网友同时观看。有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某短视频平台上民乐直播累计场次超178万场,同比增长近一倍。就收入而言,直播打赏成为卖票、包场之外,民间乐手的重要收入来源。一位唢呐主播在采访中说,现在直播一个月获得的收入,以往可能要带着剧团跑上一年才能赚到。攥在观众手里的这张“电子门票”,正在支撑不少民间乐手走出困境。

“我一个20岁的年轻人,喜欢听这个正常吗?”“如泣如诉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唢呐二胡一响,我的DNA就动了”……网友们的热情也让我们反思:传统民乐真的没落了吗?事实上,传统民乐一直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在各地都一直活跃着不少民间乐团。时下,网络直播让很多人找到俚语乡音、童年记忆,也让更多外地网友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的天籁之音,触摸并不熟悉的生活方式。除了怀旧、尝鲜式的低频次参与,传统民乐也拥有大批忠实拥趸,学习古筝、阮、二胡等民乐的孩子们同样日渐增多。琴声袅袅、民乐悠悠,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早已浸入骨髓,成为民乐上云端的主要受众。

这股网络直播的东风,吹开的不仅仅是民乐之花。从浙江越剧,到河北西河大鼓,再到东北二人转,不少看似小众的艺术形式,也从“云端”飞进千家万户,重回大众视野。对于自负盈亏、流动演出的民间艺人而言,生存是最重要的问题。面对“不挣钱就得回去种地”的困境,互联网帮助他们找到了新的谋生之道,通过线上反哺线下演出,结束了“刮风减半,下雨全完”的看天吃饭的生活,不再依赖政府“输血”。不为生计所困,不为衣食发愁,有助于让更多人主动加入传承艺术的队伍中,推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艺术形式都要倾听时代声音,因时因势而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线下搬到线上仅仅是形式之变,关键在于传承已久的民间艺术如何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民间艺人将打赏收入再次投入到教学及传承,通过演出、授课、创作等方式,探索一条良性发展路径。此外,直播间里,中国民乐与西洋乐器同台切磋,“宫商角徵羽”在现代旋律中大放异彩;直播间外,越来越多人将民间艺术融入流行创作,或将唢呐融入摇滚乐,或把传统民歌与Rap说唱巧妙结合,赢得满堂彩声。如何保持艺术本体,如何对接现代审美,如何适应网络形态,考验着从业者的智慧。

中青年是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主力。民乐也好,戏曲也罢,我们视作瑰宝的传统艺术,以全新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吸引直播间内“人头攒动”,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并不缺少与广大群众共情的力量,年轻人同样会被这独有的中式美学所触动。让民族艺术不失传统韵味,又有全新体验,既是为老祖宗传承技艺,也是为下一代守住传统。

这正是:唢呐一响,“老铁”捧场;倾听时代,永久传扬。

3、“磨剪子嘞戗菜刀”,你上次听到是何时?荣翌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06

“锢炉担子补锅匠,剃头担子碾磨杠。修伞修鞋弹棉花,磨剪铲刀白铁匠……”多年来流传在江苏泰州兴化的一首打油诗,口口传诵着72个老行当的名称。锢炉匠、锡匠等行当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修笔、弹棉花等虽然尚未绝迹,也逐渐与现代生活空间拉开距离。今天,我们就从这些老行当说起。

作为千百年来人们劳动沉淀的成果,老行当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技艺的形成与沿革,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铢积寸累的世代积累。《天工开物》《考工记》等古代典籍记载了纷繁多样的工艺门类,其中蕴含的不少技术原理,在当时引领时代之先,更为后来的技术飞跃奠定了历史根基。十番锣鼓、金陵折扇制作、龙泉青瓷烧制等传承至今的非遗技艺,时下成为地方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1


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老行当里有中国人祖祖辈辈的集体记忆。从“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到补锅锔碗钉秤的各色招牌,再到捏面人、写花鸟字、吹糖人的街头胜景,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当然,诸如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这些职业未必蕴含诗情画意,甚至不乏民间社会的鱼龙混杂、前工业时代的因陋就简,但也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几代人的生活图景。

正因为扎根生活,正因为饱经风霜,老行当总能给人以启迪。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里有一个片段,在金箔锻制工序中,经过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多锤的捶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有网友感慨:“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因时而变,但其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随着技术迭代和生活场景更新,许多老手艺已无处可觅。望着风华已逝、渐行渐远的背影,许多人叹惋唏嘘。值得庆幸的是,作家潘伟从2000年开始,走访20多个省市、上百个乡村,考证了超过300个老行当,把照片文字集结成册;80后摄影师龚为拍摄十几万张图片,留下300多个老行当的故事,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贡献奖”。无论是用文字讲述匠人故事,还是用镜头定格技艺工序,他们的努力正是为了给后人保留一份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

老行当未必都是博物馆中的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理念的创新,也让不少工艺精湛、具有表演性质的老行当焕发新活力。比如,山东临沂的柳编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开发出纸巾盒、宠物篮等新产品,受到年轻人欢迎。在短视频平台上,铜雕、铁画等精湛繁复的工序直观呈现,拉近了与新受众的距离。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上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他们在形式与内容上推陈出新,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

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触手可及,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但谈起老行当,人们仍怀抱一份深情眷恋,这源于对赤诚生活的热爱,也饱含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一个个老行当,折射寻常巷陌里的烟火人间,体味世相百态中的人情冷暖,承托“从前慢”的美好时光,更标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坚实脚步。无论是随风而逝,还是绽放新颜,都是文明进程中值得品读的厚重一页。

这正是:

渐行渐远老行当,当时只道是寻常。

柴米油盐皆故事,平凡岁月有文章。

4、何以中秋 吾愿随风 李泓冰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09

白露过后,秋分之前,当“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之际,中秋徐徐来也。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中国节,很诗意很灵性很国风,一提及就会牵出国人的万千乡愁,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中秋,更其如此,嚼上一角月饼,你才能咽下一年中最思乡的这缕月光。

何以中秋?

中秋是拜月的节日。

窗外草木摇落,秋色绚烂,一眼望尽千秋;室内温温暖暖,清清甜甜,一口噙满万年。

自古以来,中秋就是这个色香味俱全的调调儿。这个节日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定型于唐,又叫祭月节、月光诞、月娘节。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远超太阳。冷月有情,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入诗入骨入相思,入脑入口入肝肠。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朗月秋风,春祭冬藏,天人合一,日月悬望,万千心事都有先人帮你次第安排妥贴——举头望月,背后家国,每当中秋,月光盈手相赠,就油然而生做中国人的妥贴与踏实。

拜月嚼月,原要纯粹,刮垢磨光,莫使蒙尘。令人欣慰的是,在近日召开的“遏制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倡导绿色理性消费”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天价”月饼大幅减少,月饼包装全方位“瘦身”。月饼回归本味,过节回归初心,中秋才不会走形。

中秋是怀古的节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你我今天所见的,是李白与苏东坡抬头凝视过的同一个月亮啊!在以千年为纪的漫长岁月,从大师到庶民,从龚自珍、胡适、钱学森到你我,都曾在怀抱中听过父母“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的念诵。纵观寰宇,又有哪个国家,会为月亮过这样的诗节呢?

今年中秋,依然诵诗声琅琅。北京一些书店,组织“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天津河西区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云上诵读会;甘肃嘉峪关市图书馆则开展“吾愿随风静读诗章”读者活动……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就在华夏各处一韵一句、代代相传的念诵中,在“中有酥和饴”的月饼馈赠与咀嚼中,在后羿、嫦娥与吴刚远古故事的祖孙相守讲述中,得以充分彰显。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2

中秋是思乡的节日。

当下,奥密克戎毒株反复“变身”,星星点点,伺机燎原。为了阻断狡猾的疫情,为了保护脆弱人群,一些地方呼吁就地过节、非必要不回乡。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的遗憾,我们和王维隔千古而共情。所幸赶上了“网”罗遍地,手机里我们还能看到,老母倚门,白发又增几缕;稚子相期,身高又长几许。那份不能牵手并肩,不能亲侍汤药的遗憾,靠着月饼的遥遥寄递,靠着网购的礼物链接,略加弥合。相期来年,团圆有日。

中秋是收获的节日。

收获季节,果实累累,是一年中农人的最大期待。暑气消尽,正好收割,喜忧丰俭,全看今朝。北方的秋收,就在八月十五前后,玉米、大豆、红高粱,吸足了日月精气,等待滋养国人的肠胃;南方地气偏暖,收获更早,江南的中秋,佐餐的就有已经收获的、鲜掉眉毛的“水八仙”,鲜藕、水红菱、鸡头米……祈愿大地的馈赠,能带给人们更多幸福与满足。

何以中秋?在家与国。

在疫情徘徊的中秋,我们更愿意重温这样的句子:“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携手除疫,河汉终清。这一天,在每一块滋味无穷的月饼里,在每一次遥相对月的悬望中,我们默默许下心愿……

这正是:

愿将好明月,一遍洗寰瀛。

疫退九霄净,天澄万景清。

5、分不清“的地得”,还能做朋友吗?许晴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13

上网冲浪时,你遇到过计较“的地得”的人吗?有一些网友,他们看到“的”“地”“得”三个字使用不规范时,就会忍不住提醒对方。甚至在接受喜欢的男孩子表白时,在朋友生病求安慰时,在爸爸兴高采烈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时,也忍不住“批改”的冲动,郑重提醒对方正确使用“的地得”。“的地得”能分清吗,好分清吗,为什么要分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3


曾有学者对汉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发现貌不惊人的“的”字在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如同汉字之盐,看似平常,实则必需,用对了不易察觉,用错了一望而知。比起“在”和“再”、“做”和“作”、“戴”和“带”,“的地得”的出场率和关注度自然高出不少。正如学会放盐是学习做菜的必要步骤,正确区分“的地得”,也可以说是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说清“的地得”的来龙去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要展开梳理这三个字的源流演变,评析对于“的地得”的学术分歧,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简言之,从历时看,“的地得”始于唐宋,兴于“五四”,成于当代,历史不算悠久,演变比较复杂;从共时看,“的地得”在现代汉语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使用规则十分明晰。

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地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在少数。一方面,是一些内容平台、内容生产者对文字把关不严。另一方面,快节奏、碎片化的线上交流,拼音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的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时即刻的通信中,准确让位于速度,严谨让位于效率,几个错别字、几个误用甚至不用的标点,通过上下文语境的补充,也能表达个七七八八。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能区分“的地得”的人,也可能来不及、顾不上、不在意了。

有人觉得“的地得”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助词,用错了不影响大局,事实并非如此。某年某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叫做“诗意地生活”,题目特别强调要注意“地”字。“诗意地生活”和“诗意的生活”,“地”和“的”展现出动静有别的生活方式。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这两个花瓶小的有意思”和“这两个花瓶小得有意思”,前者指的是小的那个花瓶比较好,后者的意思是两个花瓶都小都好,“的”和“得”,传递出不同的观点态度。再比如说,“她高兴地跳了起来”和“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前者重点在“跳”的动作,后者重点在“高兴”的情绪,“地”和“得”,表达出不一样的关注。由此可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字小而不分。汉语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丰富而精练,博大而精微。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能担起表情达意的重任,也值得使用者一丝不苟地对待。

信息因精雕细琢而准确,思维因字斟句酌而严谨。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提高思想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与人民日报有着不解之缘。1951年初夏,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让不少人觉得新奇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当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言学家吕叔湘和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语法修辞讲话》每星期登两次,一直到年底才登完,其中就讲授了如何区分“的”“地”。一时间,学语法、教语法、研究语法成了时尚。学校加了语法课,就连机关干部、工人、战士等,也如饥似渴地琢磨起“主谓宾”来。这场规范中文表达的学习热潮,流布之广,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也实实在在提高了几代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当前,现实和网络空间情形纷繁复杂,汉语使用的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使用者来说,具备准确区分使用“的地得”的能力不难,难的是面对快节奏、碎片化的冲击,时时刻刻保持严肃严谨对待“的地得”的较真。正确使用“的地得”,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网络空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不妨从这个使用率最高的汉字入手,在点击发送键之前,看准你要发出的,到底是“的”、是“地”、还是“得”。

这正是:

的地得,字小事大;你我他,看准再发;

用汉语,字斟句酌;写文章,妙笔生花。

6、打网球的“背篓少年”,为什么打动人心?唐天奕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16

这几天,一组照片在网络上火了:站在球场上的少年,皮肤黝黑,笑容腼腆,背着竹编的背篓,里面装着一双网球拍。少年名叫王发,来自云南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练习网球已有6年。在2022年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比赛中,王发不仅收获U14组男单冠军,还因为“背篓少年”的照片而在网络上走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背篓少年”背后的故事。

“背篓少年”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网友表示被背篓和网球的混搭所吸引,民族特色十足的背篓,在时尚感上也“拿捏”住了;有网友欣赏王发身上洋溢的少年感,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手触身后的球拍时,“就像侠客要拔出宝剑一样帅气”;更多人则是在了解王发的成长故事后,感慨网球让这个佤族少年实现了人生的突破。

这并非偶然,而是不懈努力绽放出的高光时刻。过去6年,王发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挥拍7000余次后,等待他的还有体能训练和文化课。枯燥重复的训练内容,没让他放弃,艰苦简陋的训练条件,也没有让他退缩。王发不知疲倦地奔跑、击球,渴望着每一个站上赛场的机会。一双网球拍,寄托着少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争光。

如果说网球拍承载着王发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那么背篓则诉说着他与家乡的深深牵连。比赛时,一名前来观赛的老乡把这个颇具佤族特色的背篓送给了王发。在当地,背篓是再常见不过的工具,过去王发帮父母干活时,也总背着这样的背篓下农田。在他的家乡沧源县,绵延崎岖的山路曾经阻挡着与外界的交流。如今,通过体育运动,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包括王发在内,6年前被网球俱乐部发掘的7个孩子中,已有6个拿到各个类别的巡回赛冠军。而在王发夺冠的前一个月,20名只有八九岁的佤山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参加正式足球比赛,就把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冠、亚军奖杯都抱了回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育写就的热血故事很燃,因为呈现的是不畏艰难、不懈奋斗的人生底色。对山里娃来说,体育打通了向上奋进的渠道,增添了更多的生活可能性。更宝贵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那是在汗水中练就的强健体魄,在困难中锤炼的乐观自信,在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站起后磨炼的拼搏精神。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4


“燃”起来的,不仅是山里娃的自强不息,还有无数人汇聚起来的巨大力量。有人扎根大山,默默奉献。王发的教练张晓洪为了不错过这些网球好苗子,挨家挨户做家长们的工作,承担孩子们的训练生活开销;在江西武功山脚下,被称为“摔跤校长”的麻田中心学校校长朱志辉,在教学生摔跤这件事上,一坚持就是二十余年。学校为专业队伍输送过人才,更多则是以体育人,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增强自信,鼓励他们翻越大山,追求精彩人生。中国女足队员王霜,在亚洲杯比赛中进球后做出“比心”动作,送给她所牵挂的“追风女孩”——乡村校园女足扶持项目“追风计划”启动3年来,已帮助4000多名“追风女孩”实现足球梦想。更有无数人如你我,去倾听孩子们的故事,送上掌声和鼓励,以温暖善意的目光,期待他们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如今,王发和他的小伙伴已经回到训练场,继续日复一日的挥拍。未来,他们或许会在更大的赛场打出精彩,或许会在其他领域继续为梦想奋斗。无论站在哪一个地方,相信他们的人生都会绽放出光芒,这就是体育馈赠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昂扬向上的姿态,奋力奔跑的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正是:

背篓寄托家乡情,网球场上逐梦想。

山中少年凌云志,拼搏奋斗写佳话。

7、丰收节,农民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 常 钦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3 

风清露冷秋期半,人间处处丰收忙。今天是秋分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很早就找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尚书·尧典》所载“宵中”指的就是“秋分”。今天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5


秋分时节,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硕果累累,踏秋赏景正当其时。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收获的时节有所不同,但多数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头。丰收季也是展现农耕文化的大舞台。农业非遗展演、乡村美食品鉴、“村晚”、农民趣味运动会等饱含农趣农味儿,让古村落、民族村寨、农业文化遗产等独特价值被更多人“看见”。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借助节日的媒介得以进一步彰显,氤氲于丰收喜悦之中的田园生活更让人心驰神往。

“庆丰收 迎盛会”,各地农民争相“晒丰收”“秀幸福”,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在沃野田畴开展。丰收节全国主会场设在四川成都天府农博园,3000亩高标准农田,田边还有5个稻浪展馆,活动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身边,置身稻田庆丰收,沉浸感更足、体验感更强;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农民用“挠秧号子”唱响一首首丰收赞歌,津南小站稻、宝坻黄板泥鳅等特色农产品亮相;在浙江东阳寀卢村,亲子马拉松比赛、田园骑行、稻田摸鱼捉虾等农趣体验活动,吸引不少人参与;在安徽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农机补短板”成果、预制菜农产品展示等系列活动“农”味十足……广袤的农村大地,处处瓜果飘香、满眼盎然生机,铺展开一幅最美的丰收画卷。

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农民是主角。今年,丰收节活动揭晓“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牧渔业贡献奖”等奖项,各地在田间地头开展“粮王”“果王”“菜王”等趣味比赛,让更多农民登台展风采,展现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种养能手、创业创新、电商技能、民俗艺术带动更多农民走技能丰收、技能致富之路,节日期间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从举办农副产品消费节、农旅博览会,到组织各类非遗文化展演,丰富多彩的庆丰收活动突出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感,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丰收节不光热热闹闹、氛围十足,更要在产业带动、科技推广、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让农民的节日惠农民、农民的节日农民乐。各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出“服务百姓健康”义诊、农民工慰问送温暖等活动,全方位为农民服务,让农民朋友得实惠增效益。丰收节带动更多优质特色产品、乡村美丽风光、优秀传统文化等“出圈”,把更多适用技术模式、现代生产要素等引进来,不断凝聚各方力量,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子更宽、劲头更足。

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今年“金秋消费季”,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吸引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在繁荣节日经济、传递丰收喜悦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看线下,各地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和载体,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产品上行,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看线上,各大电商平台设立丰收频道、丰收专馆,给予流量引导或平台费用减免等支持,网上丰收节农产品促销活动同样红火。线上线下融合,让城乡居民深入体验乡村味道、丰收喜悦,增进了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

春种秋收,大地流金。有人说,以农业为基础孕育的中华文明,她的底色丰富多彩,但一定少不了秋收季节的这一抹金黄。从节气时令到现代节日,丰收节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节日符号、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鲜活体现。秋风拂过,千里沃野孕育着新的希望。

这正是:千年节气焕新生,丰收节里乐农民。

8、人车争道、车道变车场,你的骑行之路通畅吗?李铁林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6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条特色文旅骑行路线,串联“网红”景点;结合郊区风景文化走廊,打造20条特色乡村骑行路线;此外,五环内12米以上道路将全部施划自行车道。相关举措为骑行爱好者带来了福音。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聊起。

或穿梭在大街小巷,或驰骋于郊野山林,或一人一车潇洒惬意,或成群结队骑出情谊……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跨上自行车,感受骑行魅力。数据显示,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车,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我们此前曾聊过高价自行车供不应求,也聊过城市户外运动,在赞叹绿色出行热潮的同时,与日俱增的骑行需求也对城市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顺应骑行热情、普及骑行运动,必须让骑行之路更加通畅。

骑行的主要短板莫过于硬件设施参差不齐。这主要不是“骑什么”的问题,而是“在哪骑”的问题。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没骑多远自行车道便“消失不见”,骑行标识模糊不清,自行车道变停车场,汽车、行人与骑行者争道,骑行者被迫在车流人海中闪展腾挪……不仅骑行受阻,骑行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而在野外,专供骑行的道路也不常见。骑行环境不佳,“劝退”了不少骑行者。

我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几十年前,自行车是家家户户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最普及、最重要的代步方式。透过纪录片镜头,人们可以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上下班时自行车洪流的壮观景象。但随着城市扩张,自行车很难作为远距离的交通方式;而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公共交通系统完善,以及人行道的规范化建设,使自行车道不断“让路”,管理欠缺、连续性差等问题相继出现。在以机动车为重点的道路建设观念下,堵车等成为城市交通的焦点,自行车路权问题未能得到更多关注。近来有人呼吁“让自行车回归城市”,正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骑行环境问题。

为骑车者保驾护航,关键要靠城市规划“出谋划策”。不同于冰上运动、球类竞技等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自行车运动脱胎于日常代步,蕴含着生活的烟火。对自行车道的规划不仅仅是多画一条线那么简单,而要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考量自行车、机动车、行人等多方关系并提出更优解,做好路权再平衡。从北京规划新的自行车道,到福建厦门的杏林湾水上自行车道,再到成为山西太原重要地标的滨河自行车专用道,一系列新工程及新规划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骑行空间得以拓展,骑行需求得以满足。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6


骑行空间是运动健身的“体育场”,也是文化风光的“导览窗”。我们既要关心自行车道“够不够”,也要关心自行车道“好不好”。《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城市要建设与生产生活空间相互融合、与绿环绿廊绿楔相互嵌套的健身设施。时下,北京昌平发布骑行线路推广计划,引导人们在骑行中体验城市文化与绿色生态;四川成都将骑行纳入城市公园,绿道环抱城市,处处皆有风景。这也启发我们:骑行设施的规划建设,既要平衡道路资源,也应与景观相适应,使之承载文化韵味、怡人风物,让运动风尚更加沁入人心。

硬件齐备,软件也要跟上。从街角巷口能否有更多车辆维护服务,到公共交通是否允许骑行者携车出行,治理者更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写好推广骑行的“下半篇文章”。此外,运动的普及,需要城市的张弛有度,也需要社会的包容温暖。近年来,不少地方把骑行纳入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慢行,慢下来的不只是出行速度,还有心弦紧绷的生活状态。路漫漫,且徐行,友好的骑行环境离不开城市心态的转变,离不开对“慢生活”的包容。此外,城市也需要更多积极健康的运动社群,少一些自行车也分三六九等的“器材党”,少一些专业与业余、新手与老手的“鄙视链”,回到运动项目本身。

“它风度翩翩地走过了两个世纪,魅力丝毫未减,还是那么迷人。”曾拍下“自行车王国”的摄影家王文澜这样形容自己的自行车情怀。时下的骑车,不再是出行的“别无选择”,而是绿色出行与全民健身的“主动作为”。创造优良骑行环境,解决运动空间不足与健身热情爆棚的供需错位,才能推动发烧友与尝鲜客各得其乐,“万元豪车”与共享单车各行其道,极限竞速与休闲娱乐相互尊重,共享纵横驰骋的骑行之美。

这正是:

骑行复成风尚,有待规划帮忙。

更新硬件软件,助力全民健康。

9、一勺三花淡奶,两滴焦糖色素,“海克斯科技”你敢吃吗?卜拉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7

煮羊汤时来一勺“三花淡奶”,汤色立马变白;烤鱿鱼加入“满街飘香油”,瞬间香味扑鼻;炒糖色不用熬冰糖,有焦糖色素和甜蜜素就行……近一段时间,几位博主在短视频平台揭秘了餐饮行业一些不为人知的“门道”,介绍了简单食材化身网红食品的做法,也让“海克斯科技”一词走红。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聊起。

海克斯科技,原本出自网络游戏,指的是一种魔法与科技融合的顶尖技术,在相关短视频中则成了食物“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在简单食材中加入一勺粉末、几滴液体,经过搅拌蒸煮,就能调制出备受欢迎的食品。这些类似化学实验室中的精密操作,迅速引发网友关注,也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它提醒消费者擦亮双眼、理性消费;也有人认为:这些做法并非普遍情况,以偏概全无异于贩卖焦虑;也有人直截了当:一段短视频,比唠叨了20年的妈妈管用,看了再也不想吃了。

关于“海克斯科技”的争议,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健康需求与日俱增,不时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不少人听到闻“防腐剂”“添加剂”而色变。食品添加剂一度被看作化学试剂,被一些人视为绿色、安全、品质的反义词。“海克斯科技”的相关案例似乎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这一印象。

事实上,从油盐酱醋等传统调料,到色素、香精、增稠剂等包装袋常客,食品添加剂包罗万象。从大汶口先民以蔗糖酶酿酒,到东汉时期以盐卤制作豆腐,从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到古希腊古罗马用卤水腌制橄榄,很多食品添加剂沿用至今,为人们带来丰富的味觉享受。进入工业时代,数万种添加剂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香料改善食品质地和风味,添加了抗氧化剂的油保质期更长,多种维生素使食品更有营养……食品添加剂已成为改善食品品质、增加色香味的必要手段,帮助四海八荒的风味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我国明确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其中,“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是食品添加剂使用的首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添加剂类别、用量、适用范围符合国家规定,食品生产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此前我们曾提及雪糕中添加的卡拉胶,来源于红藻类植物,按生产需要可以适量添加;我们也聊过“味精”谷氨酸钠,尽管一度遭遇信任危机,但并未被证实有危险性;因视频而被人熟知的三花淡奶,实际只是新鲜牛奶的浓缩品。可以说,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恶魔,也不应该为啥都不敢吃“背锅”。

那么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疑虑从何而起?其一,非法添加物浑水摸鱼。此前发生的苏丹红、吊白块、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恶性事件不是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而是不良商家使用了有毒有害的非法添加物。其二,假燕窝不被市场接纳,不在于添加剂食用明胶不安全,而在于货不对板、涉嫌欺诈。“海克斯科技”中牛肉不含牛、奶茶不含奶、糖水做蜂蜜、面粉做虾仁等案例即属此类。其三,正如每天不能摄入过多糖和盐,添加剂不能脱离剂量谈危害。比如,炸油条可以使用食品明矾,但铝残留量不得超标,否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7

 

“海克斯科技”引发关注背后,是人们对“挂羊头卖添加剂”的担心、对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的期待。让食品生产更加规范,必须按国家标准使用添加剂并在显著位置标明,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知情权;对于无良商家滥用添加剂的行为,消费者往往很难直接分辨,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查处及惩处力度,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莫让下饭馆、点外卖成为难题。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食品添加剂名单的不断扩容,为推动食品生产规模化、食品种类多样化立下了功劳,但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各种添加剂又成为了摆在人们眼前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克斯科技”的走红也是一次科普契机。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正在学习解读配料表中的信息。除了了解不法商家套路,尝试扭转“零添加才健康”的先入之见,认识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或许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这正是:

有人烹调靠手艺,有人做饭靠科技。

何须争论比高低,食品安全是第一。

10、杨振宁百岁寿辰,给予我们的启示不止于此…… 李泓冰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9-29

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杨振宁,迎来了100周岁的生日。近日,从举办“百种杨振宁主题图书版本展”,到出版《我知道的杨振宁》等书籍,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为他祝寿,很多网友也自发送上了祝福。

杨振宁何许人也?大家并不陌生。但对于他的学术贡献,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从杨—米尔斯理论,到宇称不守恒定律,杨振宁在基本粒子、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多个物理学分支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为杨振宁颁发鲍尔奖时称: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8


学者深耕领域各有不同,为学精神却是彼此相通。在杨振宁亲自筹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里,向来不把项目、职称、论文作为目标。他的学生表示,现在强调“破五唯”,高研院从一开始就只有“一唯”,那就是“唯留得下来的学术成果”。此外,从引导学生不进入僧多粥少的领域、更高效做出科研突破,到反对耗费巨资建造超大对撞机,哪怕这一项目最能展示自己的学说,无不彰显出杨振宁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

在诗作《归根》中,杨振宁写道:“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1971年开始,他不辞辛苦奔波于中美之间,促进学术交流,资助学者出访,为中国科教事业建言献策,为中国物理学发展把脉开方;2003年,他从纽约石溪搬到北京清华大学,亲力亲为推动人才培养,为科研捐出个人积蓄,甚至亲自给大一新生上大学物理课。正如杨振宁被评选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所说:“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他所牵挂的不只是学生的成长、学科的进步,更是中国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在杨振宁百年寿辰之际,梳理他的经历,回顾他的贡献,既是向这位大科学家和世纪老人致意,也是为了凝聚共同向前的力量。对于物理学研究者,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继续寻求自然世界的全新突破;对于广大学者,是汲取他的给养在广阔知识世界中自由翱翔;对与每一个你我,是应该在各自岗位上一心苦钻研、矢志报家国。这或许是杨振宁传奇人生的另一种延续。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19

 

(邓稼先致杨振宁的信)

也要看到,在物理世界的规律运行之外,现实世界的逻辑总有一些出人意料。关于杨振宁,网络上的争议从未停息。即便在百岁生日之际,仍不乏有刺耳的群嘲,或苛责当年没有立即回国,或关心高龄续弦的始末,将一位大师级科学家生生“从科学版‘踢’上娱乐版头条”。固然,相比看懂杨—米尔斯理论,个人生活更加通俗。但有人除了把眼球浪掷在科研之外的八卦上,还依据不实传言对专业人士的工作与观点妄加评价,这样的风气值得警惕。以此赚取流量,不仅有失起码的尊重,也会寒了科研工作者的心、寒了鼓励创新的环境。

科学探索,尤其基础研究领域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远离名缰利索,需要专注更需要尊重,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持。时下,我国有能力为学者创造世界级的工作环境。放眼东西南北、大城小镇,各地都在建科技中心、筑人才高地,招才引智妙招迭出,各类奖项层出不穷。但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胡萝卜”,更大的鼓励来自社会的示范效应和创新氛围。为此,需要相关机构克服只看论文、只认效益,束缚过严、管得过死的积弊,也需要社会公众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对普通人来说,科技创新很遥远,但仍然可以做点滴“不难而正确”的事,为学者营造更好舆论环境。这也是杨振宁寿诞,给予我们的另类启示。

年过期颐的杨振宁,曾回忆起一段往事。1971年,好友邓稼先来信,其中化用诗句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50年后,杨振宁深情回应:“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这里饱含着他们改变祖国科技面貌的志向,寄寓着掀开科学神秘面纱的期待。沿着他们开辟的路蜿蜒而上,需要更多科学家勇敢加入,也需要社会公众加油鼓劲,共同为最艰险的攀登扫清荆棘。

这正是:科学攀登,一路艰险;尊重创新,当为共识。

详情咨询老师微信xmbyuwen,还有内部超实用备考资料赠送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20素材怎么用才高分?来看!超实用👇高考语文130+备考策略
速速来学习一下

点“阅读原文”跟谢明波老师学语文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图21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本站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站长邮箱(190277521@qq.com)本站是非赢利网站,本网站郑重提醒注册用户: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ajiansheng.com/article/a72181083209366048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 王易木
    2023年09月29日 02:39:22
    这是一篇思路清晰,语言生动,论述充分,构思新颖,内容丰富,有思想深度的文章。